经济日报刊文:用好“两只手”推动城市更新
大力实施城市更新,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明确要求。
过去,我国城市发展是以外延式扩张为主,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与空间拓展。这虽然能在短期内提升城市经济增长率,但会对城市经济效率造成潜在损害,并加重地方财政负担,最终影响城市长期发展势头。当前,我国城市发展逻辑已经发生改变,出现经济发展新动力、创新驱动新人群、城市空间新场景等现象,城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势在必行,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本,注重经济、社会、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。
城市更新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。城市更新是适应城市发展规律、回应城市治理需求的解决方案,也是提升城市风险灾害适应性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,在完善空间结构、优化城市布局、提升城市功能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。从实践上看,我国城市更新既能有效拉动投资、助力产业迭代升级,还可促进房地产业、消费转型提质,有着巨大发展潜力。各地积极推动城市更新行动,正探索由“开发方式”向“经营模式”转变,植入新业态、新功能。
近年来,我国城市更新工作取得初步成效,一些地方涌现出典型案例。比如,重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注重对功能、环境、业态进行整体规划,改造老城的同时,布局新业态、注入新产业,让城市在“新陈代谢”中获得发展空间;安徽加强顶层制度设计,印发《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》,完善城市功能、提升城市品质、增强城市活力,协同打造高质量发展、高颜值生态、高效能治理、高品质生活、高水平安全的城市空间。
尽管如此,我国城市更新仍存在不少卡点堵点,如城市更新行动的参与主体太单一、政策支持不精准、盈利模式不持续等,需多方面施策,更好发挥城市更新综合效应。
城市更新离不开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,统筹推进国家、省、市等各级政府协同,完善与历史文化、生态环境等保护政策的衔接。鼓励市场力量参与城市更新行动,提高参与经营主体的物业持有比例、期限,以长期运营收入来平衡前期投入,形成良性且可持续的激励。支持地方政府展开试点,探索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公众参与的规划、土地、产权、建筑、消防、资金、审批等经验。
城市更新最终目的在人,考量标准在人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要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,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,共建和谐美丽城市,共创幸福美好生活。将城市更新同基层治理相结合,借助规划师、建筑师等专业人群力量,引导社区居民全过程参与公共空间设计、合作建设,共商共建共享城市更新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