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都市网:www.42691.com-媒体:关了朋友圈,就不焦虑了?
这两天,“我关闭了朋友圈拒绝焦虑与内耗”的话题冲上热搜。对此有人心有戚戚,觉得“朋友圈现在又杂又乱,看来看去徒增烦恼”;有人不以为然,“朋友圈不会带来焦虑,焦虑都是自己给的”;更有人直言,天天炒作“关朋友圈”“不发朋友圈了”其实也是在变相渲染焦虑。
说起来,这些年关于朋友圈的话题总能引发热议。从“三天可见”到“查删单向好友”,从“不爱发朋友圈了”到“精装朋友圈”,作为一个国民社交场域,微信朋友圈俨然成了我们观察当代社交的一面镜子。
“朋友圈降温”是个客观现象。毕竟,过去的朋友圈里,大家能随心所欲发布动态,即便是琐碎的小事、生活的点滴也乐此不疲地认真记录。如今,微信好友越来越多,朋友圈里的动态也极大丰富,除了分享的文章、生活的动态,商业广告、拉票集赞、微商语录等芜杂信息也充斥其间。其中,加了重重滤镜的精心摆拍,更让人常有不真实的“眩晕”之感。社交过载之下,大家感到倦怠,生出远离之心倒也正常。
不过,一些网络故事所传达出的观点——把朋友圈当成一个按钮,一按焦虑就少了,显然也不靠谱。一来,谁的朋友圈谁做主,有人乐此不疲、酣畅淋漓地表达丰富的感受;有人低调内敛,把真实的思绪藏在心里,这无关对错,只要自洽就好。对于观者来说,不必过度神化朋友圈的象征意义,不妨放平心态,淡然处之,降低代入感。二来,社交媒体本就时刻放大着“个人体验”,一些个性化的感受经由网络空间炒来炒去,不时挑弄着网友情绪。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”,朋友圈也好,社交平台也好,其体现出迥异风格,也恰如人生百态参差。若总是被这样那样的网络表达、他人故事困扰,那心绪怎会有安静的时候?照这样下去,不光要关朋友圈,还得断网了。
微信朋友圈的演进,算得上一场大型社会试验。这场试验让人们深切感受到,真正的“朋友圈”难以承受过多的额外负累。从运营者的角度看,社交媒体突飞猛进,必然有很多不成熟之处,关键是改进机制,不断探索人与人线上互动的融洽方式。
从用户的角度看,自由还是束缚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与平台。麦克·卢汉曾写道,“媒介是人的延伸”,但媒介的变化不能改变人们真实的交往方式,媒介特性也不会遮蔽真实社交的基本规则。如何找到线上社交乃至网络生活的平衡点,让其充实而非干扰我们的现实生活,也是数字时代留给每个人的考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