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都市网:黄软件下载黄网站在线观看-车企排队破产,下一个轮到谁
作者 | 荣智慧
编辑 | 向由
唯物的中国芯片产业深度观察
极越汽车 " 闪电式 " 崩盘,仿佛时间倒流。一年前威马汽车破产,引发中国第一波新能源汽车 " 烂尾潮 "。此后,高合、恒驰、合创 …… 先后挣扎在倒闭边缘,留下巨额债务和一群焦头烂额的车主。
无独有偶,瑞典电池巨头 Northvolt 曾是整个欧洲的希望。现在,不仅希望破灭,申请破产,还连累了德国副总理兼联邦经济部长哈贝克的仕途。Northvolt 不是小企业,拿过 150 亿美元融资,能烧出至少 3 家威马(350 亿人民币)、4 家哪吒(228 亿人民币),复活极越 14 次,如果后者真的只有 70 亿元亏空。
德国大众汽车罢工持续,6.6 万人走上街头,抗议集团关厂、裁员、降薪计划。争议发酵 3 个月,劳资双方 4 轮谈判,均未达成协议。
2024 年 12 月 2 日,德国各地大众汽车员工将发起全国范围的警示性罢工
美国通用汽车取消 Cruise 自动驾驶出租车项目。收购 8 年,花费近 100 亿美元,通用依然 " 壮士断腕 "。福特断腕更早,2022 年就关闭了自动驾驶子公司。
日本日产汽车连续运营亏损,可能在 12 个月至 14 个月内破产。
2024 年,全球汽车业都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 " 生死时速 "。中国新能源汽车攻城掠地,已经使欧洲、日本显著丧失市场份额,而国内市场也面临新一轮优胜劣汰,传统车企战略收缩,新能源车企分化扩张,人人都想挤进 " 决赛圈 "。
形势尤其残酷。端着金饭碗的,也得要饭。
病来如山倒
病来如山倒的欧美车企,主要分成三类。
首当其冲的就是拿着钱不好好做产品的 Northvolt。
Northvolt 是含着银汤匙出生的。创始人彼得 · 卡尔森曾为特斯拉副总裁,2016 年回到家乡瑞典投资建厂,报效故土。
2016 年正是电池创业的好时候。那一年,宁德时代刚开启 A 轮 30 亿元融资,估值才 200 亿元左右。比亚迪发布纯电车型 E5,特斯拉 Model3 刚刚上市。
Northvolt 一面世,借着 2016 年电动汽车起步的天时,欧洲扶持绿色经济的地利,以及特斯拉高管的人和,引来多家豪门竞相下单。大客户大众、宝马、沃尔沃踏破门槛,金融机构高盛、贝莱德也不吝投资。
从 2019 年建立第一条欧洲本土圆柱电池生产线,一直到 2023 年,手握 300 亿美元订单的 Northvolt 仍无力量产电池。截至 2023 年 12 月,Northvolt 的电池产能只达到了计划目标的 1/200。
Northvolt 工厂生产的首块锂离子电池
2024 年 6 月,忍无可忍的宝马撤回 20 亿美元的电池合同。5 个月后,Northvolt 宣布破产。
德国副总理兼联邦经济部长为 Northvolt 背书,提供了 6 亿欧元补贴,如今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追上门要账,在野党更指责这位绿党总理候选人 " 不懂经济政策 "" 没资格留在政府 "。
据中国供应商透露,Northvolt 不肯采用成熟方案,在自身电池生产零经验的基础上,一心 " 推陈出新 ",结果眼睛大胃口小,根本制造不出自己画在 PPT 上的东西。
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评价:" 为什么欧洲造不出好的电池?首先,他们的设计是错的;其次,他们的工艺是错的;最后,他们的生产是错的。"
第二类则是内外压力巨大、要过紧日子的传统车企,比如德国大众、日本日产。
大众要关厂、裁员和降薪,并非一时兴起——虽然依然是全球利润最高的车企,但账面已经不好看了,几乎所有数据都是下降而非增长。
2024 年 9 月,大众汽车集团宣布终止就业保障协议
2024 年第三季度,大众集团共交付新车 217.6 万辆,同比下降 7.1%;1 至 9 月累计交付新车 652.4 万辆,同比下降 2.8%。第三季度利润为 28.55 亿欧元,同比下降 42%;净利润为 15.8 亿欧元,降幅为 64%,为大众三年以来的最低业绩。
9 月初,大众集团就发出预警,考虑关厂和裁员,不惜撕毁 1994 年和工会签订的 " 保就业协议 ",该协议承诺大众 2029 年之前不在德国裁员。消息传出,全球震动,这是大众集团自 1937 成立以来第一次宣布关闭德国境内工厂。
日产汽车也离破产不远。其 2024 年业绩进一步恶化。据财报,日产汽车 2024 财年上半年净营收同比下滑 1.3% 至 59842 亿日元,营业利润下降 90.2% 至 329 亿日元,净利润 192 亿日元,同比下降 93.5%。
今年前 11 个月,日产汽车中国区累计销量为 62 万台,同比下滑 10.53%。要知道,2018 年和 2019 年,日产在中国市场销量都超过 150 万台。但到了 2023 年,其销量已经减至不到 80 万台。
今年欧洲和日本经济复苏乏力,内需消费疲软,没什么人买车。1 至 9 月,欧洲新车注册量仅增长 1%,约 978 万辆。同时,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困难,燃油车供应链体系被颠覆,不少零部件商先一步破产。另外,中国电动车凭借杰出的性价比,更抢占了大众和日产的中国市场份额。
2023 年,比亚迪年度中国市场份额已超大众
第三类则是前景不明、没钱可烧的初创公司。
由于特朗普竞选成功,美国大部分电动汽车初创公司都陷入焦虑。一方面,来自拜登政府的政策利好和 7500 美元补贴将会消失;一方面,特朗普对燃油车的偏好将导致电动汽车失去本土市场,而推高关税又使美国电动车成本加高," 出海 " 肯定卖不过中国电动车。
大选之前,电动 SUV 制造商 Fisker 和公共汽车制造商 Arrival 已经宣告破产。有咨询公司针对美国 36 家上市电动汽车和电池初创公司进行分析,其中四分之三正在亏损,13 家公司预计到明年夏天现金就会耗尽。
品牌合并潮
中国车企也不是一帆风顺。传统车企和新能源车企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战略:前者战略收缩,后者战略扩张。
中国传统车企的战略收缩,集中体现在品牌合并上。
2024 年,上汽集团将荣威与飞凡合并。长城汽车将欧拉与哈弗整合。吉利旗下,几何并入银河,雷达并入吉利,极氪从吉利和沃尔沃收购领克。
其实,这些品牌的 " 历史 ",本来也没几年。
2018 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百万辆,传统车企也开始发力推出新能源厂牌。
2018 年,长城发布欧拉品牌,长安推出长安蔚来新能源(阿维塔)和长安新能源(深蓝),东风岚图诞生,广汽和蔚来联合创立了合创。
广汽和蔚来推出合创
2019 年,吉利推出几何,长安推出启源。2020 年,广汽埃安独立,上汽推出 R 品牌,即飞凡汽车和智己。2021 年,吉利推出极氪,长城推出沙龙。
2022 年,比亚迪推出仰望,广汽埃安打造的高端豪华电动车品牌 Hyper 昊铂正式发布,吉利推出睿蓝;2023 年,比亚迪推出方程豹,奇瑞旗下首个新能源纯电品牌 iCAR 品牌正式发布,吉利银河问世。
传统车企建立纷纷打造新能源厂牌,原因有三点:一是底子厚,推个新品牌不费劲;二是股东、投资者都希望发展新能源汽车,赶上政策红利;三是进退无忧,做成了赚钱,做不成就切割。
经历了市场的残酷捶打,特别是比亚迪与特斯拉双雄竞争、新势力虎视眈眈,一些定位不清晰、满足不好用户需求的品牌逐渐掉队,还消耗集团的整体资源,在这样的背景下,传统车企合并品牌也是大势所趋。
新势力分化出击
头部造车新势力今年大打分化战略,新品牌、新系列纷纷曝光。
先是 8 月下旬小鹏 MONA 系列首款车型 M03 上市,起售价 11.98 万。紧接着,9 月中旬蔚来便推出第二品牌乐道,L60 售价下探到 14.99 万元。
此外,蔚来第三品牌萤火虫明年上半年交付,定位是精品小车,售价暂定十几万元。
据两款上市车型来看,卖得都不错。
11 月,小鹏实现销量 30895 辆 ,同比增长 54%,环比增长 29%,这是小鹏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 3 万辆。其中,小鹏 MONA M03 上市 3 个月交付量连续超过 1 万辆。据蔚来官方数据,乐道 L6011 月交付新车 5082 台,12 月将首次实现单月交付量破万台。
小鹏 MONA M03
零跑的 B 系列也在年底的广州车展亮了相,计划明年一季度开售。
已经发展了 10 年左右的造车新势力们,由于自身的品牌定位、消费群体已经有所固定,那么推出新品牌、新系列,可以和主品牌实现区分,实现价格带的互补,拓展客户群体,最终实现销量提升。这个逻辑,和当年传统车企设立新能源厂牌,逻辑几乎一样。
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来说,最要命的就是销量。如今倒闭的门槛越来越高,月销量上千,也免不了倒闭。
而销量靠的是什么?是真金不怕火炼的过硬产品。放在汽车上,三电、机械素质、座舱,差哪一点儿都会被卷死。
12 月 11 日,极越破产消息传出。有人在极越 CEO 夏一平的抖音评论区留言:" 夏总,这么好的车为什么会这样?"
极越员工围堵 CEO
极越 01 的机械底子是极氪 001,能不好吗?但是,照搬特斯拉的屏幕换挡、按键打灯、半幅方向盘,还集齐了没有门把手、没有交流充电口等新能源汽车所有反人类设计,能算好吗?
如果极越能把花在营销上的 30 亿元的一部分,花在用户调查上,用心打磨产品,也不至于背靠着吉利和百度两大巨头,最后 " 端着金饭碗要饭 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