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尚中国: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推荐资源-“网红”变“长红”,离三大城市群最近的省会南昌拒做“小透明”
中部省会南昌,有了新定位。
日前,国务院批复了《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。规划明确,南昌是江西省省会,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,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。
并要求南昌,发挥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昌篇章。
对比2012年发布的《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(2001—2020年)》,南昌的城市性质和功能都有了更丰富的内涵。
这与南昌近些年本身的发展势头形成了直接呼应。
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里,提起南昌,很多人都容易将它与“低存在感”、“小透明”等词联系在一起。
但近几年,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,这座城市的“存在感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具象起来。
一个有分量的数据是,2023年,南昌全年接待游客1.9亿人次,增长16.9%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77.79亿元,增长41.3%,双双创下历史新高。
今年,南昌又继续维持了“高人气”,入选“2024全球100目的地”、“2024亚洲100热门目的地”。
一时间,这座一向容易被忽视的“普通”省会城市,俨然成了炙手可热的新晋网红之城。
突然“逆袭”的背后,南昌到底做对了什么?
01
在过去几年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的网红城市大战中,南昌并不算“出道”最早的城市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南昌后知后觉。事实上,2022年初,南昌就明确:
要聚焦年轻人喜爱的新业态、新模式,积极培育引导新型消费,也要扩大促销活动的影响力、知晓度,吸引更多人来昌留昌消费,不断提升南昌消费能级,释放经济增长内需潜力。
此后,南昌正是通过一系列操作,把自己一步步推向网红城市比拼的大舞台。
如2022年10月,南昌联合“王者荣耀”和知名歌手林志炫合作了《滕王阁序》,让“老派”滕王阁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。此后,开启了以滕王阁为头牌的南昌文旅出圈之路。
据不完全统计,今年1至11月,滕王阁旅游区接待游客达1209万人次,核心景区接待游客379万人次、同比增长4.1%,景区旅游综合收入1.35亿元,同比增长10.02%。
围绕滕王阁这个IP,南昌推出了一系列的文旅场景升级行动。如即将于2025年元旦正式开门纳客的滕王阁景区“三还”及北扩工程,被列入2024年度南昌市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。
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滕王阁景区北侧,东边与大士院网红街区天桥相连,西边直通南昌港,同时实现滨江步道南北全面贯通。
项目建成后,滕王阁古色古风建筑延绵近3公里,游客漫步滨江步道即可全览“豫章十景”,不仅让登阁揽胜、乘船观“海”、赏景尝鲜等一系列美好体验无缝衔接,也将南昌的城市颜值与品质,拉升到一个新的高度。
南昌看“海”
另外,被不少网红城市视为流量密码的“美食”方面,南昌也形成了自己的招牌。
近年来江西菜可谓名声大噪,成为很多人打卡南昌的理由之一。而这背后,与南昌的努力密不可分。
早在2021年,南昌就出台《南昌市打造赣菜品牌三年行动计划(2021-2023)》,提出从做强做大市场主体、打造南昌赣菜品牌、挖掘赣菜特色文化、优化赣菜产品流通、加强赣菜域外推广、培养汇聚赣菜人才六大方面塑造赣菜品牌。
现在来看,显然是“功夫不负有心人”。
如果要总结南昌文旅出圈,且从“网红”变身为“长红”的经验,两个关键词或可参考。
一是,反应快,顺势而为。
在得到游客关注后,近几年南昌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,先后打造了万寿宫、大士院等一批文旅夜色街区,同时还通过举办音乐节、八一广场常态化升旗仪式、烟花晚会、国际龙舟赛、马拉松等活动来不断丰富文旅场景,实现对游客的持续引流。今天的南昌,仍有不少的文旅场景处于待上新状态。
这般快速反应、顺势而为,为外地游客营造了一种打开文旅“富矿”的新奇体验,也成功留住了泼天流量。
二是,因地制宜,不盲目跟风。
这方面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士院的改造。2023年,随着Citywalk的兴起,代表南昌烟火气,同时又极具性价比的大士院街区迅速走红。
于是,在坚持保留原有市井烟火风格和消费性价比的基础上,当地及时对大士院街进行了整体的提质升级,在增强游客承载力的同时,又进一步擦亮了大士院的IP。
02
当然,对于一座省会城市来讲,真正的核心竞争力,显然不能只依赖于文旅,更不能只满足于做“网红”。
南昌在文旅市场火起来的同时,产业升级势头也开始展露。特别是在当前愈发重要的制造业发展上,南昌有了更清晰的目标。
近年来,南昌提出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“8810”行动计划(2023-2026年),也即全力做大做强8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条,打造8个标志性产业集群,力争实现年均10%左右的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长目标,加快建设体现南昌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根据计划,到2026年,南昌市“4+4+X”产业体系将持续深化完善(电子信息、航空、汽车及装备、新能源4个新兴产业,新材料、医药健康、绿色食品、轻工纺织4个特色产业,工业设计、智慧物流、检验检测、科技咨询等若干生产性服务业),力争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建设“8810”目标。
如在汽车产业上,到2026年,南昌汽车及装备产业链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2300亿元,其中汽车产量达到60万辆,建成“全国商用车高地”,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实现轻客第一、皮卡第二、轻卡第三的目标。
于日趋激烈的汽车赛道上,南昌主要瞄准商用车赛道,也算是另辟蹊径了。
在时下被视为下一个万亿级产业的低空经济领域,南昌也在国内较早出台了《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。
方案提出,力争到2027年,通航基础设施和飞行环境明显改善,低空制造产业体系初步形成,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取得成效,低空飞行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,低空领域技术创新水平全国领先,打造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。
从效果看,南昌的产业升级已有不错的开始。今年前三季度,南昌第二产业增加值2487.29亿元,增长8.6%,在三次产业中增长最快。其中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更是同比增长11.4%。
拼经济,归根结底是拼产业。客观说,论整体的产业规模和质量,南昌与一些万亿级城市相比,还有明显差距。
但在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的大背景下,南昌所展示的积极行动意识,有望发挥出后发优势。
其实,论发展制造业,南昌有着堪称辉煌的底蕴。曾经的南昌,创造了多个“全国第一”:第一架飞机、第一枚海防导弹、第一辆轮式拖拉机……
或许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底蕴,时至今日,南昌重新点燃产业升级之火,在一些细节上,留下了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“大手笔”。
如电子信息产业方面,南昌就明确要充分发挥世界VR产业大会、世界VR产业暨元宇宙博览会等品牌优势,建设世界级VR中心。
航空产业方面,南昌已连续举办5届南昌飞行大会,累计签约108个项目,至2023年,航空产业实现产值超216亿元。
这种注重打造自有品牌和平台的意识,既代表的是一种方向上的坚定,也透露出一种大气。
不得不说,尽管在过去一些年的“存在感”不高,但这座城市骨子里的“格局”,依然还在。
03
到2023年末,南昌GDP不到8000亿,常住人口不到700万。在万亿级城市接近30个的今天,南昌的规模和体量优势,并不明显。
但同时,作为全省人口达4500万的中部大省江西的省会,这也意味着南昌仍有可观的上升空间。
事实上,走在今天的南昌街头,人们能够明显感受到火热的建设氛围。而新的文化地标保利剧院,新的高铁枢纽车站南昌东站,乃至看“海”的场景,都是近一两年才投入使用或实现。
可以说,从基础设施建设,到城市功能的完善,再到种种文旅场景的丰富,南昌都正处于一个大力推进的“大发展”时期。
如在“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”的最新定位之下,南昌“航空、轨道、水运、道路、物流、信息等“六大网络”眼下就还处在快速完善之中。
铁路方面,随着去年底南昌东站开通,南昌进入了以南昌站、南昌西站、南昌东站为主,南昌南站为辅的“一城四站”高铁时代。这助力南昌加快告别“高铁洼地”,显著提升对外的开放连通效率。
轨道交通方面,就在最近,南昌地铁1号线东延线、北延线,2号线东延线等3条延长线全面迈入联调联试阶段,距离地铁运营网络扩容又近一步。
作为沿江城市,近些年南昌还出现了“十桥同架赣江”的盛景。已开通的复兴大桥、洪州大桥和即将开通的隆兴大桥(北二环下庄湖桥段),配合轨道交通扩容,正大大提升南昌的空间整合度,为都市圈的发展增加新的基础支撑。
这些综合性建设行动,实际是一座城市实现能级提升和发展跨越的必经之路。而目前的南昌,正处于一个持续“焕新”的上升通道之中。这座城市还有着诸多的“新故事”正在等待讲述。
无论从游客的青睐,还是常住人口的变化看,南昌目前已经开始尝到了这种新发展阶段的红利。
数据显示,2023年,南昌常住人口在2022、2021年连续高增长的基础上,再增加3万人。
据今年9月发布的《2024年中国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》,南昌市入选“2024年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(全国50强)”,同时入选“2024年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(全国50强)”和“2024年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(全国50强)”。
对人的向心力增强,这可能是一座城市发展成效最有说服力的判断指标之一。
04
作为一座“普通”的中部省会城市,南昌走到这一步,并不容易。
比如,南昌虽然是中国唯一一个毗邻长三角、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的省会城市,但这种区位优势,在过去很长时间里,带给南昌的显然是“被虹吸”大于对资源的聚集。
另外,相比一些拥有政策、资源等诸多外部优势的副省级省会城市,南昌在很多方面“天然”少了一些机会;甚至,在强省会时代,南昌也未能和一些省会城市一样搭上区划调整、撤县改区等政策“快车”。
可以说,从很多维度来看,南昌这些年的发展轨迹,都有着浓郁的“自我奋斗”色彩。
一定程度上,南昌重新找回“存在感”,也未尝不是在给更多的城市探索一个答案:一座缺乏足够外部支撑的“普通”省会城市的发展上限,到底能有多高?
或许,在很多方面,南昌都不算是一座习惯“赶早”的城市。但这些年的变化足以说明,只要“动”起来、“跑”起来,就会不一样。
时间回到2021年,南昌曾发生了一件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“大事”——《南昌日报》一周内三次在头版刊文喊话:南昌人要自信、要发奋、要齐心。
时隔三年,南昌人再来品味这三句话,相信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体悟。在很大程度上说,过去几年南昌“存在感”、人气的增强,也正是“豫章故郡”重新找回自信的过程。
有了自信,并且能够持续发奋的城市,注定能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。
原标题:《离三大城市群最近的省会,拒做“小透明”》